来源:南方电网报2023年04月25日
编者按: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南方电网公司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南方五省区已建成260间“南网知行书屋”开展“我的文字会唱歌——2023知行儿童读书节”系列活动,给孩子们购置书籍、科普电力知识,把探索世界的“钥匙”递到孩子们手中。本报记者深入活动现场采访报道,各地活动也受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注。
小学五年级的盘锦龙双手捧着《法布尔植物记》,目不转睛地读着。这本书,正是他心愿书单上排名第一的植物类书籍。在记者的采访中,乡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旷野,但相对于羡慕城市的繁华,他们更好奇身边植物世界的光怪、夜晚星空的奥秘、童话王国的冒险……
从2019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建成260所“南网知行书屋”,把探索世界的“钥匙”递到孩子手中。
孩子们的心愿清单
每年,大山深处的一些乡村小学会组织收集孩子们的“心愿书单”:植物类、童话类、天文类、手工类……孩子们提出需求后,由教师提交“南网知行书屋”项目的管理者,结合实际列入下一年的图书捐赠计划。今年,一批新书送到了广西贺州的北津小学,盘锦龙的小学老师莫小娟为他挑选了《法布尔植物记》,并领读给孩子们听。
为了加深印象,莫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对面的蔬菜种植基地实践,了解菜品生长过程和采摘方法。盘锦龙最喜欢三叶草,“嚼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原来是里面有草酸。”就这样,一场“知行合一”的领读课在观察、探究和实践中延伸开来,帮助孩子们获得了知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孩子的阅读偏好,“南网知行书屋”项目成立了书单研制工作小组,成员专家既包括长期专注儿童阅读领域的研究人员、教育专家、出版观察人士和阅读推广人,也包括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代表。项目组结合孩子们的心愿研制书单,平均为每间书屋配备图书约4000册、共566个品种,其中低段图书176种、中段图书203种、高段图书187种,全面涵盖文学类、知识类、综合类读物等。
教师成长的平台
厚厚的书,怎么读、怎么学?乡村阅读的基础在于领读人。
杨海燕是云南维西县白济汛中心完小杵打分校的三年级语文老师。她说,孩子识字水平普遍比同龄的城市孩子低,这里一年级孩子都要“从零教起”,到三年级时孩子仍需依靠拼音,四年级时才能逐渐独立阅读。
每周三晚上8点至9点30分,一场横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的跨区域“领读人阅读计划”在微信群固定举办,由专业阅读教育团队负责执行和带领。活动已举办43期,莫小娟一期不落,“在持续共读中,自己得到了快乐,又把快乐传递给学生。”
广东肇庆封开县新圩小学的书屋,也成了老师们成长的舞台。“有些教书育人的书,很适合我们老师。”何华霞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在书屋举办教学评比,“这里环境好,电气化设施也齐全。”
为了进一步促进交流,线下培训也在加大频次。4月14日,在南宁,“南网知行书屋”组织来自河池、百色、贺州的80所151名农村小学教师,围绕“阅读素养和领读能力提升”目标展开研讨。广西河池东兰县武篆小学的韦俏全介绍了她的教学思路:一、二年级学生以复述绘本为目标,三、四年级以扮演小说角色为方式,五、六年级多阅读革命传统作品。她说,这是结合武篆小学所在地东兰县红色革命文化制定的思路,符合乡村孩子识字晚、性格内向的特征需求。在贵阳,来自贵州64所乡村小学的共120位教师参加了“南网知行书屋”项目专题阅读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阅读素养、阅读指导能力和书屋管用能力。
为了让领读人培养计划得到实践检验,“南网知行书屋”项目今年开始进一步延伸计划,通过开展“阅读共同体——师生阅读能力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要求教师回:笠劳信嘌的谌莺褪槲,组织本校学生每月开展一次阅读班会课。
乡村未来的建设者
在纵横交错的山脉深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书籍足以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在广东封开、广西东兰、云南维西、贵州紫云、海南白沙等地,南方电网公司打出“电力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组合拳,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帮扶也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
从心愿到现实,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看着孩子拿到心愿书单上的书本,东兰县坡峨小学的谭美英老师十分欣慰,在她看来,孩子们有梦想比什么都可贵。“我喜欢英语”“我喜欢画画”“我想当植物学家”“我想当科学家”……孩子们已对未来充满无边无际的想象。
为了让孩子更身临其境地接触梦想,4月20日,“南网知行书屋”邀请中国科学院周家汉、何林等科学家到东兰县乡村小学实地解答孩子们的疑惑,“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也带领孩子们寻找书中的宇宙,作家莫景春跟师生一起朗读散文。这样的活动,“南网知行书屋”项目还将一直办下去。
乡村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均等化、同质化、与外界接轨?这些都是愿景。谭美英认为:“读书不是为了摆脱家乡,而是为了建设家乡。乡村教育不一味追求与城市均等化,我们有自己的乡情学情,要摸索自己的教学方法、育人方式。”
云南电网公司派驻维西县永安村第一书记寸城钢最近在忙着带领村民种植辣椒苗,引入云南甜柿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150亩采摘园。他认为,孩子的教育与村里的产业是相辅相成的。未来他会和学:献,把当地的辣椒、中草药种植基地和光伏村做成孩子的第二课堂,丰富书屋的内容。当孩子的想象力融入到村子的产业发展实践中去时,村子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
本报记者代进刘杰毛春初李刚刘德欣曾美意
通讯员毛雨贤邓元元罗洋陈伯鑫廖柳伶胡雨赵亮缪世超林佩燕吴有康林娟孔煜
○现场速写
贵州从书屋眺望外界
4月23日,贵州安顺紫云县板当镇洛麦小学里异常热闹,50平方米的“南网知行书屋”里,30多名学生围坐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我最喜欢《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本书,虽然查理家庭条件不好,但他那种善良、勇敢与坚强值得我学习。”四年级的崔忠旺说。
“他以前很腼腆,不太敢表达自己,但现在越来越勇敢了。”看着崔忠旺很大胆地与同学们分享读书心得,洛麦小学校长任启烨很是欣慰。任启烨介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自从有了“南网知行书屋”后,学校充分发挥书屋学习阵地作用,创新设置“心愿卡”“我的作品展示”等区域,在倾听学生心声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阵地,让“南网知行书屋”真正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加油站”。“我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大多都是从课本上、课堂上听老师讲来的。”四年级的王玉涵是书屋的一枚忠实小粉丝。
任启烨说,“南网知行书屋”已成为山里的孩子眺望外界的窗口,孩子们通过书籍的阅读不断拓宽视野,性格也开朗了,这些转变让老师与家长都感到开心。(吴有康 陈娟)